Search

據說今天大家都在查立陶宛。大家不熟悉這個國家其實也能理解,我還有另外一種感嘆。

  • Share this:

據說今天大家都在查立陶宛。大家不熟悉這個國家其實也能理解,我還有另外一種感嘆。

身為地理控的我,小時候就知道立陶宛,也常常會這樣講「波羅的海三小國」。後來大學上世界民族史的時候,老師對我們說不要再說「波羅的海三小國」了,小你馬,他們三國面積都比我們台灣大,你有考慮過他們的心情嗎?

老師雖然是半開玩笑的,但他們的小,是跟他們的鄰居俄羅斯相比;歷史上他們也飽受日耳曼侵擾。是的,他們跟鄰居比起來不算大,不過也因為這樣,我反而覺得這三國很偉大,他們在蘇聯解體前夕,決定站出來抗議蘇聯當年不顧國民的意願併吞了他們,並決定從三國首都連成一線,從塔林、里加連到了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,這需要每國出動20萬人才能做到,但最後參與者超過了100萬人,共連成了675公里的人牆。他們三國人口至今加起來也不超過1000萬人,但他們有超過10%的公民參與這項行動。我在「小」國身上,看見他們的韌性與自尊。

我從小就被教導著「我們很微小」的認同,比起中國、大陸、板塊,台灣偏在一隅,是亞細亞的孤兒。然後大學階段我又經歷了另外一種「我們在跟兩岸三地年輕人競爭」的說法,一不小心我們就「輸」給他人了;出社會後也一直被說「我們的市場就是那麼小、很多東西我們做不來啊!」我以前就覺得怪怪的,但老說不上來;到了現在才懂,那通常是不夠有自信的表現。我們不是沒有美學、沒有文化、沒有世界觀,我們只是很久不被鼓勵這麼做。當許多人開始從內而外發展出自我時,有人內心卻產生了懷疑與害怕,他們沒有自信能從自己站的土地上發揮能量;看不見自己的好,也沒有辦法從正向的態度,給予實質的建議。

但台灣不需要貶低他人去獲得優越感,我們有不好,但我們也夠好。有人要踩下台灣來完成民族大義,我們沒有那種處處得壓制他人好自我滿足的需要。我們既然已經有了自信,那就用圓滿的心態面對困難與錯誤。就像那140萬的口罩,讓立陶宛看見台灣的力量。

還很辛苦,請大家加油喔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